平时开夜车,我不太留意对面三楼的阳台
昨晚大概八时许,我的灵感还没来,只好坐在窗前翻一本杂志,突然对面传来一阵很急的手机铃声
绿萝既不妨在土里成长,也不妨在水里繁衍
远看绿萝的叶子层层叠叠的,像一条绿色的少女裙;走近看,长长的茎上挑着样式各别的叶子,有的像心形的小糕干,有的像小儿童的小巴掌,有的还像一把小扇子,巨细纷歧
叶子上还充满了渺小的纹路
乙想了半天,竟对不出
作为一位没有深入到洱海波涛间的匆匆过客,那位友人永远无法理解洱海,他来的时候正是雪后大风止息的时候
他看到的只是一种表象
在大多数的日子洱海是翻动在风里的——它西南的那座新城下关,被称作“风城”,在一年汹涌的风声中,它的每一个波浪,都张扬着粗犷的生命的力,都潜藏着与虚静无缘的一种撼人心魄的惊险,只有置身于洱海的波涛之上,才领悟到它被称作“海”的原因了
空中没有人,没有声音,天空正在下车
我只盯着前面的路上,我不敢看看路旁边的树林
路面树阴影,斑点摇曳;我自己的影子较短,我突然粉碎了
这个诗歌的夜景,这变成了一个可怕的魔鬼,一个大提琴,恐惧到极端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特别害怕鬼魂
虽然我知道我害怕,但我害怕它,我没有鬼!所以我跑得更快
为了坚强,我大声唱歌,我是一名士兵,我触动了黑色并走了最后一条路
然而,咱们守住了爱的精粹,却失手了爱的低微,大概,今生的因缘中,除去情深,还无缘浅
大概,咱们过度的诉求了这份爱的截止,没有效仅剩的力量来款留,最后的咱们,让爱同流合污
槐王铁夫/文刺槐树并不是稀罕的树种,可在城市中却很难见到它的踪影
即使千辛万苦的在高楼大厦中找到了,也是凤毛麟角一般,孤零零的一棵
在我很小的时候,刺槐就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家居住在村庄的最前面,房屋建在一座土台上,后面隔着园子是条河套
夏季,雨水丰盈的时候,河套也活起来
西面是土坎,坎上长着一棵杏树,兴许是小时被什么东西压过,整个身子向西倾斜,呈45度角,上树就像踩着梯子一样,十分容易
东面则是一块坡地,坡地上长着三棵高大的刺槐树
每一棵都很粗,要两个人合抱才能抱严
五月是槐花盛开最旺盛的季节,粉红的、白的、略带黄色的刺槐花坠满高高的枝头
那些日子,我家周围整日弥漫着浓郁的花香
槐花不仅好看,还能吃
用水焯过后,可以蘸酱吃,还可以与玉米面和在一起,蒸饽饽吃
困难时期,槐花成了抢手货,每一棵树都被撸成了光杆
那时,我家前面的一个大沟里也生长着一大片刺槐树,粗略统计也应有四五千棵,其中最细的一棵也有水桶粗
这条沟因此得名刺槐沟
听村里老人说这是当年刚解放时全体村民栽的
这些刺槐像依偎在山脚下的孩子,有风的日子,它们更像列在山脚下守村的士兵,其势甚为壮观
在我们那里,刺槐多在盖房子时被用来做檩木,也有用来做镐把等小家什的
刺槐浑身长满硬刺,容易扎手,不适合当柴禾烧火
乡下人聪明,因地制宜,用刺槐夹障子,起到围墙的作用
鸡蛋粗的刺槐一根根整齐地排列着,防鸡鸭鹅猪小禽兽,防牛马驴骡大牲口,防淘气的小孩儿,一心一意护住那满园的绿
经过了一个夏天雨水和地气的滋润,这些埋在地下的树枝竟能生根发芽,长出了嫩嫩的叶子
刺槐的叶子碎小,填在灶里密实,不透空气,烧火时不爱起火爱冒烟,村里没人用它烧火
但它的叶子并不是派不上用场,因为它是兔子的最爱
那时我家养着十多只长毛兔,一个冬天要喂很多刺槐叶
我每天放学都拿着丝袋和耙子到刺槐沟里搂刺槐叶,秋风起时,落叶像天女散花一般,飘飘洒洒,落在地上后又像小鸡小鸭一样被风赶着,乖乖地聚在一堆,很快就能收获好几袋子
我有一个手推车,自己用轴承和粗木棍做的
把袋子装在手推车上,从山梁上一晃一晃地推回家
这些树后来毁在了村主任的手里
新上任的村主任胆量过人,第一把火就烧到了山脚下
他手一挥,上千棵刺槐纷纷倒地,遗留下一根根树桩,像记载着生命历程的遗书,戳在地上
村庄失去了这些刺槐,就像一座城池突然失去了守军,听不到它们的列队声、撕杀声、呐喊声,让居住在村庄里的人心慌
其实,村里并不缺少树木,松树、枫树、杨柳树也有很多,但哪种树也不会像刺槐这般给人以塌实的感觉
许多年后,村人拿树说事,村主任终于像当年被伐倒的刺槐一样倒下去了
我居住的辽西小城中,有一条街道原本生长着很多刺槐,这些刺槐分立在街道两旁,又高又粗,遮天蔽日,浓荫匝地,遮挡小城里强烈的阳光,给小城里留下一抹阴凉
尤其是刺槐花开的时节,整个小城都弥漫着槐花馨香的味道
人们津津乐道,陶醉其中
这几年,政府也学起一些大城市的绿化之法,将这些刺槐伐倒,刨出树根,一车车拉走
又从南方运来大量的银杏,山楸和一些从没见过也不知名的树栽上
从前那种槐花盛开的街景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那馨香的槐花的味道也消散了
望着这些新栽种的,光秃秃没有几片叶子的新鲜树种,我真的不知是该高兴还是惊慌
我常常想,也许刺槐命中注定就是属于乡村,而不属于油漆和方砖铺就的城市,就像一个手执农村户口的乡下人到城里打工一样,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乡村,因为乡村才是他的家,他的根永远都在乡下
梨
父亲是贫民出身,他知道贫民的苦楚,因此对老百姓鞠躬尽瘁、有求必应
小时候我们在一处偏僻的小乡村西张家哨卫生所,卫生所只有爸爸、妈妈两个人
爸爸既是医生,又是护士,整天忙碌不停
他为病人处理伤口,不管是浓是血,都不嫌脏,认真地清洗、消毒、包扎,一边还关心地问候疼不疼、就要好等等
卫生所虽小,但服务范围却不小
周围二三十个村子的医疗服务,就靠这小小的卫生所
就是夜里,仍有急症病人求诊
那时时兴出诊,爸爸半夜应诊,不管春夏秋冬,一轱辘爬起来背上急诊箱就走,从不让病人家属久等
当时冬天天冷,经常是冰雪覆盖大地
碰到月黑天气,伸手不见五指,爸爸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摸,常常蹲下看清路再走,尽管这样,有时仍被摔得鼻青脸肿
这时候,我们母子在家里不知要耽多少心
以至于后来我就怕半夜敲门声
爸爸的辛勤劳作,也得到乡亲们的认可
直到现在碰到认识他的人,说起于医生,交口称赞:“那可是个好人
”这也算作口碑吧
就如许,虎画师的脑壳搬了家
但我深知,远处的你,大概仍旧被新的爱恋相拥,并仍旧着花截止,而我在这边的等候,已是白费,可不管还好吗,我都要径自为咱们的情绪一个布置,纵然我终身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