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化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价值链将逐步形成,产业发展重心将发生转移,出现“以主要城市或者城市群为发展中心,形成优质产业链,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局面。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未来汽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方向,成为汽车行业全球竞争的焦点,汽车产业的发展迎来新机遇,产业核心价值链重构,形成全新产业集群。
由于汽车产业投资链长,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地方政府引进新能源汽车项目,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各个地方政府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项目,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抢占产业发展机遇。
《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重庆、南京、合肥、武汉等十个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靠前的城市,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推广应用等5个维度、10个指标,对各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解读。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热度较高的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城市,产业基础雄厚、并培育出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车企,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第二类城市,是传统的汽车基地,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原有的传统车企,暂未培育出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新型互联网造车公司;第三类城市,在传统汽车上拥有一定基础,但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当地企业,试图抓住新能源汽车的机会,对于引进新造车项目的态度更为积极。
01 新一轮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
截至2020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只有5.1%。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通过查询公开资料统计发现,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项目产能建设规划建设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陕西省、浙江省、江西省,新能源汽车规划产能均已超过150万辆。
这五个省份中,只有广东省是传统的汽车强省,其余四省并不是传统的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不过,毗邻上海的江苏、浙江两省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而陕西省和江西省此前的整车制造项目极少。
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等地,它们招商引资的热情和实际落地效果也明显优于我国传统的汽车工业重镇东北地区。
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仍以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相关条件较为成熟的城市为主。近年来,部分二三线城市虽然有部分产业布局的举措,也引进了相关企业,但以实力薄弱的企业为主,当地产业链布局不善,这些企业的发展往往也会受到一定制约,有可能会造成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
自2014年以来,国内出现了近百家新造车公司,部分地方政府提供了土地、资金、政策、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一些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建成了生产基地,但是迟迟造不出来车,处于被淘汰的边缘,更有一批企业已经倒闭,留下了不少“烂尾”项目。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其实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已经远超规划和实际需求。再者,某些地方政府的投资失败后,存在难以归责以及文过饰非等问题。
02 传统基地急需转型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以国有汽车集团为基础,我国汽车产业形成了长春、武汉、重庆、北京、上海、广州六大产业基地,聚集了优质国内外整车企业、全球领先的供应商,形成了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造车新势力的出现以及汽车合资股比的放开,新的产业集群将出现,传统汽车基地的产业地位面临挑战。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中都处于领先,但是长春、武汉、重庆三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一轮投资中表现相对而言没有那么积极。
一方面,当地的传统车企面临着转型压力。另一方面,在新造车的投资浪潮下,都没有引入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新鲜血液,产业活力有待激活。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在提速,将重新塑造产业的格局,新机遇下优胜劣汰的出现,如果转型不顺利,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安全,影响当地多家公司,形成连锁反应。
因此,车企转型必须提速,同时,当地的产业链公司需要同步升级进步,并引入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优质的供应商企业,从而将体系化的竞争优势延续。
03 新兴城市需搭建完善产业链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给一些汽车产业基础实力不算特别强大的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合肥、南京、杭州等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正在崛起的城市而言,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扬长去短,以新思路搭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这些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处于成长状态,总量规模偏小,龙头企业优势不足,现有产业规模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发展。因此,要以优质整车为代表梳理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名片下,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协助明星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规模化增长的实现,促进当地产业链体系的全面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第一批头部互联造车新势力,与不同的地方政府形成深度的合作,各个地方政府下一个阶段要引入更多优质的产业链企业,从而促进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需要继续加大鼓励企业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车企通过市场竞争活下去,才能体现出企业的生命力。